随笔丨听竹萧萧疑民苦,以竹明志郑板桥

2023-08-07 08:20:59     来源:顶端新闻

#读史有智慧#


(相关资料图)

#顶端夜读#

#顶端文史录#

#顶端之美#

》听竹萧萧疑民苦,以竹明志郑板桥

奇才、怪才的郑板桥一生视竹如命,以竹为伴,与竹结缘。他爱竹、养竹、观竹、赏竹、咏竹、写竹、画竹。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竹是他生命旅途的写照,坎坷历程的碑铭;竹是他才华横溢的载体,艺术执着追求的巅峰;竹是他喜怒哀乐情感的寄托,人格魅力的象征。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的家乡江苏兴化有许多美丽的青竹,令他非常喜爱。有诗为证:“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

后来,自幼丧母的他,随父到真州毛家桥读书。毛家桥多竹,他喜欢“日在竹中闲步”,迷恋其“风晴日午千林竹,野水穿林人林腹”,与竹结下不解之缘。从此,他“无竹不居”,吟竹高歌,竹成了他作诗绘画最重要的题材,能够“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由此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三绝”之中又有气、意、趣“三真”。“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这正是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才情抒发。

他爱竹,更爱竹的品格,竹的傲岸不屈劲节虚心,也就成了他人格的写照。1742年春天,年近五旬、历经“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三朝的郑板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由此开始了他“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政治抱负。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碟。”描写了他自甘淡泊,从不攀附权贵,像“竹”那样“雨晴风定亭亭立,一种青光是羽仪”。真可谓人竹相辉,肝胆相照。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翠竹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描写了他以“竹”自况,面对恶势力,大义凛然,于霜欺雪压之下毫不动摇,守常有节,“挺直又婆娑”的一身傲骨。

“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吐总关情。”听竹声萧萧,想到了人民的啼饥号寒;看一枝一叶,悟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其忧民之心、尽瘁之意依依可见。

“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叫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看苍苍翠竹,想到了人的青云真节;思竹长青品格,悟到自己的人格和气节。坚忍不拔,超凡脱俗之志任人明察。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竹,十丈龙孙绕风池。”郑板桥不但以“竹”自况,还以“竹”做人。赞颂青竹精神不死,代代相传,言传身教,呵护新人。

郑板桥做官以民为重,把关心民生疾苦作为己任。1746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状。他开仓赈灾,救活万余人,自己却被撤职罢官。但他无怨无悔,仍引竹高歌:“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乌纱帽被摘、沦为庶民的郑板桥离任那天,潍县百姓倾城而出,夹道送行,做了11年县令的他雇了三头小毛驴,一头驮自己,一头驮书画,一头驮行李。面对朝夕相处了十多年的潍县众乡亲,临别之际,他心潮澎湃,即兴当场画竹题诗,表明心意:“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罢官后,郑板桥回到老家江苏,在扬州重新过着他那“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卖画生活。他的许多优秀传世画作,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虽然晚年惨淡,甚至没有他的立锥之地,只好奇居在即是同乡又是画友的李鲜家里,但他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板桥晚年的这首题画诗《竹石》,看上去是明写青竹不惧环境清苦、世风险恶,生命力异常顽强,实则抒发做人修身的生活准则,不向黑暗现实屈服的精神力透纸背,是其不屈不挠、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一辈子喜欢竹、怜爱竹、激赏竹、痴迷竹,以竹寄诗,写竹画竹,唱竹言竹,画竹赞竹,借竹言志。完全可以说,他赋竹以人格,竹成就他美名。

文字原创,剽窃必究。

图源网络,如侵联删。

◇◇◇ ◇◇◇ ◇◇◇

关键词: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