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垃圾山养出巨鸟,比小孩还高,为何当地贫民吃垃圾也不吃它?

2023-05-19 12:20:22     来源:科普足迹

在印度众多的垃圾场里堆积着山一样高的垃圾,这里居住着贫民,同时在这里还能发现一些比人类还要高大的“怪鸟”,贫民和鸟在这里和谐共存,甚至二者之间还有着某种特殊的默契,人们不会去捕食大鸟,而大鸟也不会袭击人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和“怪鸟”选择在垃圾场长期生活,而两者又能够长期和平共处呢?


(资料图)

印度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总人口中贫困人口的占比非常高,其中部分极贫人口由于无力支付昂贵的住房费用,只能在垃圾场或垃圾堆中搭建简陋的住所,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他们依靠在垃圾场里寻找可以卖出去的废品、垃圾或者食物来维持生计。这些人被称为“垃圾拾荒者”或“垃圾工人”,他们通常要走很长的路程,承受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垃圾场中的臭味。

据估计,印度每天产生大约150000吨垃圾,但只有不到一半能得到处理,其余的垃圾被直接倾倒在露天垃圾场或街头巷尾。在一些城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垃圾堆积到极限,形成了巨大的垃圾山。

印度最著名的垃圾山之一是孟买的德哈维垃圾山,它的体积高达110万立方米,高度超过65米。该垃圾山的面积约为40英亩,是孟买市区的主要垃圾处理场所之一。据估计,每天有超过10000吨的垃圾被运往这座垃圾山。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其他的垃圾山,例如德里的巴尔斯瓦垃圾山和加尔各答的戈帕尔甘吉垃圾山。这些垃圾山都是巨大的开放式垃圾堆积,覆盖了数百万平方米的面积,其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各种垃圾。

在这些垃圾山中,不仅生活着众多垃圾拾荒者,也生活着一些体积十分显眼的“大鸟”。这种鸟的学名叫做秃鹳,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鸟类。秃鹳体长在80至100厘米之间,翼展可以达到2至3米。其头部裸露无毛,颈部较长,嘴子短而强壮,非常适合它们以肉食为生的习性。

事实上,这些秃鹳本身并非以垃圾场为栖息地,以食腐为生,而是因为印度垃圾场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秃鹳等鸟类的栖息地不断缩小,许多垃圾场建在湖泊、河流和海岸附近,这些地区是秃鹳等鸟类的主要栖息地。

垃圾场的建设和垃圾的堆积会破坏这些栖息地,使得秃鹳等鸟类难以找到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环境。而垃圾场在一定程度上为秃鹳提供了其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于是这些大鸟便与垃圾拾荒者们在垃圾山上朝夕相处,和谐共生。

于是有人会问,既然垃圾拾荒者们已经食不果腹,是否会捕食垃圾山中的秃鹳呢?毕竟这是眼前现成的“美味”。然而答案是否定的。印度的垃圾拾荒者并不会捕食垃圾山中和他们一起生活的秃鹳,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秃鹳在印度被视为神圣的鸟类之一,经常被用作象征和图腾。

在印度教中,秃鹳被认为是天神之一的骑马神伐达那的坐骑,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此外,在锡克教徒的信仰中,秃鹳也被视为重要的图腾。由于它们在印度的地位和象征意义,秃鹳在印度受到一定的保护和崇敬,大多数印度人会选择尊重和保护秃鹳。

第二,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二者占印度人口总人数85%以上。

印度教徒的饮食中以素食为主,尤其是乳制品和豆类产品,如牛奶、酸奶、豆腐、咖喱等。此外,他们还喜欢食用各种蔬菜、水果、谷物、香料和坚果等。印度教徒普遍不食用牛肉和猪肉,有些教派甚至不食用任何肉类。印度教徒也通常不食用鸡蛋,认为它们具有生命和灵性,应该尊重生命。

伊斯兰教对于饮食的要求同样严格,称之为“清真食品”或“哈拉尔”。其中,对于肉类的要求是必须遵循“宰杀”原则,即要求以特定方式屠宰动物。根据伊斯兰教法,只有穆斯林宰杀动物的肉才是清真的,而且必须在宰杀前念特定的祷文。因此,随意捕食非传统动物食肉并不符合印度人的宗教习惯。

第三,秃鹳长期在垃圾山中寻找食物,它们食用的食物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和病毒,而秃鹳自身也可能携带各种病菌和寄生虫。

垃圾场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化学物质等,秃鹳在垃圾场中生活和捕食,会摄入这些有害物质。印度人对于捕食秃鹳食用造成的卫生风险十分担忧,出于这种考虑也不会对其进行捕食。

第四,秃鹳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和移动能力。

虽然秃鹳通常出没于垃圾场等地方寻找食物,但它们并不会一直停留在垃圾场中,而是会不时地飞往周围的草原、湖泊等地区觅食。此外,秃鹳的视力和听力都非常敏锐,能够感知到周围的危险,及时逃离,因此要想捕捉到秃鹳其实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尽管印度垃圾山上的秃鹳和拾荒者们长期共处,无论是在意愿上还是能力上,拾荒者们都不会随意捕食秃鹳。

关键词: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