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在2023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透露,目前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已建成了首个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平台数据系统,同时发射了世界上首个可持续发展卫星。去年中国宣布卫星数据向联合国成员国开放,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开始注册使用中国卫星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正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郭华东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阐释了大数据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大数据对于沙尘源头治理非常重要,地球大数据的宏观、准确、动态监测能力为有利于监测大面积的风沙分布变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数据显示,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形式持续向好,与2015年相比,2018年净恢复土地面积同比增长60.30%,土地恢复净面积约占全球的1/5。
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主办方供图
发射世界上首个可持续发展卫星,已有70多国注册使用中国卫星数据
2015年9月,第7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成果文件(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问题,让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了推进《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推进了技术创新机制计划。郭华东在会上透露,中国科技界积极地对这个行动响应,在2016、2017年两年准备基础上,2018年中国科学院专门设立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该工程通过各种数据,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监测、评估和管理。
2021年9月6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这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郭华东介绍,如今中心已建成了首个SDG大平台数据系统,同时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卫星。
毛乌素沙地的一片树林。 这片林海,也是“三北”防护林的一分子。 新华社发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数据孤岛”问题已有所缓解
人类正面临着诸多挑战:环境恶化、自然短缺、人口增长、灾害频发……“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永远不可能可持续发展。”郭华东坦言道。
“只要有地球在,只要有人类在,那么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永远存在;只要有地球在,只要有人类在,灾害永远会发生。”郭华东解释称,地球是自然物体,人类在地球生存中与地球发生“矛盾”,导致了灾害的发生,所以我们才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郭华东在演说与采访环节中,多次强调了国际合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一种自然现象、一条河流、一座山脉跨越了多个国家。正因如此,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灾害问题无法由单个国家独立解决,要在全球或区域的空间尺度加强认知,用大数据按领域分类,根据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进行专项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大数据国际合作方面,郭华东也提及了数据孤岛的问题。他认为,没有数据就很难持续的做可持续发展工作。
如何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郭华东认为,一是从政策层面加强数字建设、数字共享。政府要制定更有效的数据生产政策,让数据能得到更高程度的共享。第二,从科技界的角度来讲,要不断更新数据,确保新的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让我们能够进行更多、更精准的动态分析。
郭华东透露,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乏数据,而是这些数据没有进入到大众的工作台、没有进入到政府的决策席上而引起的,如果保密数据之外的数据能够大量共享,数据就会有质的提升。
郭华东介绍,中国一直主动共享卫星数据。他透露这几年来中国曾分三批次向联合国分享了相关数据。“去年9月中方向联合国赠送了全球耕地、森林覆盖等6套全球可持续发展数据产品;今年3月22日,在出席联合国水事会议期间,我也代表我们中心将6套全球数据和1套非洲数据分享给了联合国,联合国对中国的行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在去年4月份,我们也将金砖五国的数据共享给五个国家。”
他也表示,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数据鸿沟。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不断应付挑战,可以提出更新的解决办法。
6月16日,留学生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草方格。当日,来自泰国、也门、伊朗、坦桑尼亚等14个国家的30余名宁夏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走进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跟随保护区职工学扎草方格、参观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感受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大数据助力沙尘治理,中国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春以来,沙尘问题也日益困扰着我国北方多个地区。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助力荒漠化治理问题?郭华东介绍了“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其目标是沿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长8000公里生态防护林带,治理1亿公顷荒漠化土地。
郭华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总结了目前荒漠化治理的两个重要工作,一是大数据技术、空间技术对沙漠化治理、沙尘暴监测。其二,沙尘暴的起因、机理、治理也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命题。
郭华东认为,首先要正视沙尘暴,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诞生46亿年来,地球上有沙漠、有高山、有河流、有湖泊、有大海,就像人有四肢是一样的。地球本身是自然演化的过程,沙尘暴也是自然演化过程的自然现象。”
郭华东还指出,大数据对于沙尘源头治理非常重要。地球大数据的宏观、准确、动态监测能力有利于监测大面积的风沙分布变化。他在会上也分享了大数据记录的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系列数据。“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形式持续向好,与2015年相比,2018年净恢复土地面积同比增长60.30%,土地恢复净面积约占全球的1/5,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最大(排第一位)。”
郭华东也强调,不要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山林、林草场,一旦破坏了自然结构,沙尘暴会更严重。要一步步地缩小沙尘暴带来的影响,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采写:见习记者 王玮 南都记者 陈秋圆 发自北京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