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蒙古包?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
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这就要求有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
进入畜牧社会,蒙古包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具体有什么特点?
1、外观:
蒙古族牧民的居住条件,一般以圆形、圆锥形和长方形的敖包为典型样式。
圆顶的蒙古包里,铺有地毯或毡子。穹顶中央有一根竖立起来的木杆,顶端挂着一条红布带或哈达;两侧分别吊着两个小铜环或小铁环。
2、内部:
在蒙古包的墙壁上钉有许多木条,形成一个个壁橱(柜子)。壁橱的正面是门板,上面镶有两道木板做成的门框;门的里面是木板架成的床铺;靠墙处有一个大木柜和一张矮桌。
3、装饰:
蒙古族牧民喜欢把奶食挂在墙上或放在地上晾干后食用(称为干酪),所以每个蒙古包的墙壁上都有很多奶皮子、黄油渣、奶油等食品的残迹。另外还有挂毯、绣花围帘及各式刺绣品作为点缀之物。
4、结构: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建筑:直径一般在10米到20米之间,高度约3米左右.有的高达30多米.这种形状的建筑便于利用风力来调节室温;因此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由于草原气候干燥炎热;所以大多数牧民都住在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平顶上房内。
5、用途:
内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多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他们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流动.,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他们所住的帐篷多为长方形土坯式结构的简易房屋 ,也有的是用石块砌成墙体 ,再用柳枝作骨架搭建而成 的临时性住宅。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