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焦点:古代圣旨都一样吗?所有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吗?

2022-09-30 15:24:00     来源:环球传媒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古代圣旨(所有圣旨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代圣旨(所有圣旨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咱们对圣旨的印象可能大多数来自影视作品,一个趾高气扬的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黄绫,环顾众人拂尘一挥,高喊一声:“圣旨到,某某接旨!”于是众人皆惶恐肃穆,跪下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再看这太监将圣旨展开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古装剧圣旨可是让剧情发展的重要推手,它既能点开剧情(比如男主一家被奸臣所害,皇帝昏庸降下圣旨满门抄斩,只有男主逃走),又能推动高潮(上一秒还是阶下囚,下一秒就是人上人,身份变化比翻书还快),再就是收尾(反派穷途末路,圣旨一锤定音)。甭管这古装剧是喜剧、爱情、宫斗还是纪录片,只要和朝廷、官员扯上关系,都离不开这圣旨。

(说起圣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浮现出上面这个图片)

正因为出现的次数实在是太频繁,存在感太高,导致一提起圣旨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黄绫一块,轴柄两根,小太监开头必定是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元世祖圣旨金牌,可见圣旨并不局限于丝绸,其他材料都可以)

恐怕未必,在古代圣旨外形多变,并不仅限于金黄色的一卷布,它可以是纸张、丝绸甚至是铁片(毕竟古代君王富有四海,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君主愿意,随便什么东西都有其法律效力)。而圣旨最初也不叫圣旨,《中国圣旨大观》对圣旨说法的演变进行了阐述:上古时期,君主所发布命令的名称各有不同,炎帝见嘉禾,所以他所下达的命令被称为“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龙凤书”,帝尧作“龟书”,这些都能算是早期的圣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所发布的“圣旨”按照类别被分为“命”或“令”(比如说曹操的求贤令),一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把皇帝的命令称之为“圣旨”。

“圣旨”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不过这只是蔡邕对皇帝命令的一种尊称,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宋朝以前不可能出现太监扯一嗓子喊“圣旨到”这样的场景,顶多来一句:“皇上(或大王)有令!”

(圣旨的读法和写法都有讲究,您注意看皇帝也不总是“诏曰”,上面的圣旨可是“敕曰”!)

其次太监的读法也大有问题,开头这八个字的断句就不对,影视作品一般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实际上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强调皇帝乃天命所归,代天行令。在书写上也很有讲究,这八个字并不在同一列,第一列写“奉”,第二列顶格写“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四个字放第三列,其高度比第二列的“天”字要低一格。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圣旨都以这八个字开头,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矩。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