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武器?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2022-09-23 15:26:16     来源:热讯新闻网

她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所到之处皆是焦土,刚到朝鲜战场时就让美军以为是原子弹再现,从苏德战场到朝鲜战争,喀秋莎火箭炮让世人领教了什么叫真正的“炮兵之王”。

“喀秋莎”是一种多管火箭炮,她没有发射管而是依靠导轨将炮弹发射出去,依靠自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速度快,火力猛,突袭好,在极短时间里发射大量火箭弹,光听声音就给了敌人极大的震慑,说她是军事史上当之无愧的“明星武器”都不为过。

其实,喀秋莎的构造也没有那么复杂,而她的名气之所以那么大,纯粹是苏联暴力美学的结果。

喀秋莎的发射架呈工字型,分为上下两层,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16枚口径132毫米的火箭弹,带着火光瞬间抵达敌方阵地 照的夜空如白昼。

所以,有句话说:“为什么夜空美如画,是喀秋莎的尾焰照亮了它”。

苏联之所以钟情喀秋莎,一方面是因为她价格低廉,容易生产,另一方面就是她的火力足够猛,可以大面积消灭敌方的密集部队,专门克制装甲部队, 在战场上压制敌方火力 摧毁防御工事。

例如,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24门喀秋莎就来到了上甘岭,在整个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军抗衡的武器就是喀秋莎。

但由于价格问题,除非是到了生死关头,否则绝不会用。43天的时间,在那个只有3.7方公里的土地上,敌人丧心病狂地打了190万发炮弹,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才动用喀秋莎进行反击。

在如管风琴一样的伴奏中,天空,大地都被染成了红色,当红色褪去,土地变成了焦土。志愿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冲锋陷阵,用鲜血换来了上甘岭的胜利。可以说,如果不是喀秋莎的及时支援,上甘岭一战,我们或许还要打更久,还会出现更多的伤亡。

因为在碾压式的攻击下,战术就成了空谈。然而,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并没有用太多的喀秋莎火箭炮,实在是因为,她太贵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困惑,你前面不刚刚说,她造价便宜所以苏联才会大量制造吗?没错,喀秋莎是便宜,但那只是对苏联来说。

换成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就绝不是这样了,当时,一枚喀秋莎火箭弹的造价是六两黄金,相当于人民12万元,战争打得是钱,是综合国力,很显然,那时我们最缺的就是钱。

再者,喀秋莎的火光和尾焰太过耀眼,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到敌方轰炸,所以,她通常都是藏在山洞里,炮师提前选好阵地,测算射击诸元,然后找准时机出动,打完就跑。

喀秋莎的机动绝对是她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只要装载到卡车上,就可是实现快速转移,凭借自己的机动,油门一踩,轮子一转,赶在敌方炮火反击前快速撤出。既打了人,还让敌人满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想想就很爽。

在这篇文章中,我全篇用的都是“她”,因为“喀秋莎”这个名字是苏联士兵用斯拉夫少女命名的,本意就是美丽的姑娘。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温柔,浪漫,可实际上,她是个剽悍的姑娘。

喀秋莎的威力虽然猛,但她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精准度不高。通俗讲就是炮弹打出去了,但打到哪里,能否命中完全由老天爷决定。

苏联第一次在苏德战场上运用她时,就完全不知道目标,乱轰一气,然而,架不住数量多,声势大,还是把德军炸懵了。这告诉我们,在绝对的基数面前,精准度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

喀秋莎从设计之初就是一种面杀伤武器,不是用来打某个点的,苏联要的是震慑,是气势,是用数量弥补质量的“钞能力”。

你想啊,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喀秋莎一次齐射的时间是7~10秒,而其他国家的榴弹炮在一分钟内只能打3~5发,你弹药还没打出去,苏联就已经打完了。

连反应,逃命的时间都没给敌人留下,与其慢吞吞地轰两个小时,不如在几分钟内就把几十发,几千发弹药打到敌人阵地上,速战速决。

再者,只要数量足够多,精准度就不是问题,一门喀秋莎或许打不准,那如果是十门,一百门呢,在巨大的基数面前,精准已然失去了意义,因为他们想要的不是摧毁某个点,而是整片区域的全火力覆盖。

在这种情况下,追求精准还有意义吗?喀秋莎的设定突然让我觉得,她就像谈恋爱一样,也是一个概率问题,有人万里挑一,独爱一个,然后疯狂追求,死缠烂打,颇有一种把南墙撞烂,撞破的架势。

可奈何流水有意,落花无情,固若磐石,岿然不动。与其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扩大基数,增大覆盖面积,多多接触,多多尝试,你不去森林里看看怎么会发现更适合自己的良人?

当然啦,我这可不是让大家养鱼,当个海王,而是懂得变通,有些执念该放下的时候就要放下,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天道酬勤,最起码,感情就不行。

喀秋莎的另一个缺点是装弹时间长,往往需要十分钟左右,但她本身就是用来突击用的,碾压式的数量完全可以弥补装弹慢的问题。

喀秋莎火箭炮从出现在战场上的那刻开始,就成了军事史上的神话,她给人的震感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碾压,还有一种声势浩大,毁天灭地般的霸气,好像有她在 就会很安心。

如今,生产喀秋莎火箭炮的苏联早已解体,随着和生活的到来,她也成了“暴力美学”的象征,人们会想起她,却从未再见过。

霹雳惊天,震慑人间,世人对喀秋莎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有人认为她足够厉害,也有人认为相比制导导弹,喀秋莎的命中率太低了。

这样的评论不无道理,但我始终认为,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评价,都应该把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喀秋莎服役于1939年,现在很多的先进武器都应该是她的孙子辈或者曾孙辈了吧,想要提高精准度,当时的苏联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必要。

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在当时的战况下,喀秋莎的威力足够了。至于现在的俄罗斯是否对她进行了升级改造,我们也不得而知,只要她没有退役,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喀秋莎释义原为一个苏联传说中的美丽女人,有清纯美丽的意思。

基本情况

据说喀秋莎最初是一个叫叶卡捷琳娜女孩的小名,无巧不巧的是,俄罗斯唯一的一位女沙皇,女大帝也叫叶卡捷琳娜,到后来喀秋莎就慢慢变成了所有女孩子的代名词。《喀秋莎》这首歌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了巨大的号召作用,起到了鼓舞人心作用。

拓展资料

第二种意思是说喀秋莎是苏联火箭炮的名称。说是在二战期间,苏联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制造出了一种火箭炮,出厂时的火箭炮炮身上刻着“共产国际”这个词的开头“k”字母。由于保密的原因,导致前线官兵不知道这种火箭炮的名称,于是士兵们就根据炮身上的“k”字母,把这种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