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为何会被封为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之所以选择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其实更多是对现实的一次无奈妥协。由于燕地过于偏远,为了确保中央朝廷对燕地的管辖,这才在燕王臧荼之后将与自己关系更为密切的卢绾立为燕王,然而随着中央朝廷与异姓王的矛盾爆发,卢绾却选择了“养匪自重”,这加速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其流亡匈奴。
“郡国制”是刘邦的一次无奈妥协,卢绾被封为王有其特殊原因
西汉初期曾存在过七大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齐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韩王韩信和赵王张耳(张敖),而刘邦之所以分封他们为王,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这七大异姓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始终处于独立状态的旧有诸侯。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曾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虽然其中大部分诸侯都在此后的乱世中被消灭,但仍有部分诸侯因各种原因得以保存,并最终倒向了刘邦,例如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九江王英布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诸侯王虽然倒向了刘邦,但却并非是从属关系,而刘邦的势力也从未延伸到燕地、长沙、九江、韩地等地(英布倒向刘邦后九江曾被项羽统治),因此这几位异姓王的势力始终相对独立,刘邦称帝后分封他们为王,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拉拢、妥协。
2、虽属汉军阵营却相对独立的功臣。彭城之战战败后,刘邦在正面战场抵御项羽的同时,采纳韩信之计开辟北方战线,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属于汉军阵营的部分将领,被刘邦分封为王,进而取得一定的自主权,例如赵王张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张耳、韩信、彭越在归顺刘邦时本无固定地盘,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汉军出身,但却在楚汉争霸的特殊时期而得以占据一隅之地,刘邦为了合击项羽,迫于无奈只能将他们分封于各地,而在西汉建立之后,由于这些人根基已经较为稳固,再加上功勋卓著,刘邦也只能保留其封国。
与以上这些异姓王比起来,卢绾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乃是一直跟随刘邦作战的绝对汉军嫡系,始终受刘邦的直接或间接指挥,始终未脱离汉军取得自主权,他之所以能够被封为王,乃是由于臧荼在西汉之初于燕地造反被灭,才以卢绾取而代之。而刘邦之所以会选中卢绾,则源于他想要将燕地收回中央直接管辖。
卢绾与刘邦不仅是同乡,且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加上卢绾的亲戚与刘邦之父交好,因此两人自幼便关系极为亲密。而一直以来,卢绾一直都像是刘邦的亲随一般,在刘邦起事之前,便常常以刘邦马首是瞻,这样一个人,可以说是刘邦最为信任之人。
因此,当燕王臧荼被剿灭,刘邦想要将燕地收回直接管辖,却又因燕地天高皇帝远,且地处各诸侯夹缝之中而不能的情况下,将功劳并不显著、但却极为信任的卢绾封为燕王,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对燕地的间接管辖。
中央朝廷与诸侯王矛盾加剧,卢绾为自保而行“养匪自重”之计
自燕王臧荼起兵反叛和韩王韩信联合匈奴起兵叛乱以来,汉朝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便开始不断加深,尤其是汉十年(前197年)赵相陈豨叛乱之后,双方之间的矛盾便已经开始无法调和。
陈豨起兵叛乱之后,燕王卢绾本也奉命自东北攻打陈豨,此时的他还没有反叛之心,毕竟陈豨连同之前的臧荼和韩王信确实起兵谋反了,被灭也属于正常。因此,起初卢绾平叛还是比较卖力的,当得知陈豨向匈奴求援后,他还派张胜出使匈奴杜绝陈豨的援兵。
而在张胜出使匈奴的时候,臧荼的儿子臧衍也恰好在匈奴逃亡,他便对张胜说,“陈豨被消灭了以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马上就会成为别人的俎上鱼肉”,并劝说张胜应该养匪自重,只有如此燕国才能长存,张胜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便暗中联络匈奴援助陈豨。而在张胜表现出异动之后,卢绾甚至还曾上书请求刘邦族灭张胜,可以说直到此时卢绾仍然没有异心。
之后,张胜返回燕地,对卢绾说出了臧衍的理论,再联系到槐荫后韩信被吕后诱杀,赵王张敖因贯高行刺而被废,梁王彭越因不服调遣、被告发反叛而被先废后杀,卢绾这才警醒,连忙又上书朝廷为张胜开脱。与此同时,卢绾派人联系陈豨,使其逃至燕地附近,进而造成双方“连兵勿决”的假象。
后来,陈豨的降将把此事告诉了刘邦,刘邦起初也并不相信卢绾会造反,因此派人召见卢绾。然而,卢绾面对刘邦的召见又哪里敢去,只得称病推脱。至此刘邦才有所怀疑,但他仍然不敢相信卢绾会背叛自己,因此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调查卢绾下人,卢绾恐惧之下闭门谢客,并对手下亲信说刘邦和吕后想要除掉自己,却没想到这段话最终还是传到了刘邦耳中。
之后,刘邦又从匈奴降人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这才确信卢绾已经变心了,于是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派兵攻打燕国,但不久后刘邦便驾崩了,而燕王卢绾则就此逃亡匈奴,被匈奴封为胡庐王,次年死于匈奴,终年63岁。
如上所述,卢绾的背叛源自于诸侯王与中央朝廷之间矛盾重重的大背景,再加上异姓诸侯的接连被杀被废,他这才有了自保之意。然而,一旦双方生了异心,便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毫无保留了,只会越走越远、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结局。
1、卢绾亲眼目睹了刘邦的狠心,刘邦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刘邦为了天下大业连他的父亲都放弃了,让自己的父亲被项羽杀死了,卢绾认为刘邦内心太过狠辣无情,他对自己好只是想暂时利用他。
2、卢绾的政治远见可能不是很高,他在当时的情况下,认为项羽一定能够战胜刘邦,所以宁肯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刘邦,他也不想待在刘邦的阵营等死,这就叫做站错队。
3、卢绾和刘邦之间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当时刘邦在入关中之前就想消灭项羽,而卢绾认为可以拉拢项羽,不一定非要真刀实枪,两人在这件事上出现分歧,最后导致卢绾出走。
4、卢绾曾经派人出使匈奴,目的是为了阻止匈奴出兵帮助陈豨,但是这个使者张胜回来后对卢绾进谗言,告诉卢绾刘邦想杀卢绾,其实早就被这些年来刘邦不时对于自己那些异姓诸侯王下手有了担忧。
5、刘邦发现卢绾叛变让人去攻打的时候,卢绾也没做抵抗,只是退出了燕国将亲近之人带到了长城边上,打算等到刘邦病愈之后请罪,再辞了王位,但是刘邦居然病死了,卢绾只好真的背叛了。
正所谓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特别是在权力内斗的这种环境下,就算他不背叛,也不敢保证刘邦会不会发难杀了他。
资讯推荐